教学研究成果

时间:2017-10-29 15:19 点击数:

     
     《混凝土结构》课程组成员不断进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相关教学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具体叙述如下:
      1、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课程改革探索取得初步成果
通过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形成了“基础扎实、结合实践”的特色,2008年被遴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立项建设点,2014年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混凝土结构》课程是我院土木工程品牌专业的特色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课程特色与建设成果支撑了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建设。
      2、课程的立体化建设
以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专业规范研制和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以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定位为理念,课程组从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件制作、考核方式与实践教学改革、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对课程进行立体化建设。
     (1)教学大纲制定
课程组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根据土建类专业的认证标准与指标改革改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层次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土建类专业建立了适应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的教学体系;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建立的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为直接面向岗位能力要求培养符合认证标准的高技能土建类人才提供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设计改革、注重引导学生应用规范、改革考试形式,建立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的土建类专业课程建设模式。
   (2)教材编写
为编写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课程组根据理论够用,重在应用的编写原则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由许成祥教授编写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2010年获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本科土木建筑类优秀教材评比一等奖。
  (3)实践教学建设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为满足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要求,我们以湖北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2009年新建了课程实验专用场地,新增课程实验专用加载装置6套;并与各类实习、结构设计大赛联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在院内成功举办了几届“结构设计大赛”,并在中南地区第三届大学生结构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此项活动促进了学生结构概念的形成和强化,提高了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4)课程网站建设
为利用网络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我们建设了课程网站。目前网上资源有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结构设计大赛等,学生通过浏览课程网站,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在线答疑,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3、加强课程实践环节
  (1)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院从1997年开始,在土木工程专业推行“合作教育-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试点,设计4个工作学期(3个暑假学期,1个毕业设计学期),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学期,深入建设工地,进行顶岗工作,学生在4个工作学期中分别进行“见习工人”、“见习工长”、“见习项目经理”和“综合实训”,促进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现场顶岗有机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合作教育—工学交替”教学改革试验,获得显著成效,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项目”,同时被列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申请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之中,2000年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年“建筑工程专业本科‘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在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2个专业推广,并且纳入教学计划,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形成常态教学模式。2004年在全院5个专业全面推行“合作教育—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学院在“合作教育—工学交替”教改实验基础上,申报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获批“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使这项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全院6000多人次学生参加教改实验,其工程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十分抢手,被用人单位赞誉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信得过”。就业后能够很快上手,成为工作中的骨干。2012年“国家级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教师队伍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院承办的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拥有建筑设计甲级、岩土工程勘察乙级和城市规划丙级编制资质。土木工程专业主干教师有12人拥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质。82%的专业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均在在长江大学设计院承担了大量的工程设计、勘察、加固与改造等项目,教师拥有了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定位的实现(即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
学院尽力创建创新实践平台,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本科生参与工程实践,为本科生开辟“学生工作室”,利用学校工程“直播建造”、“建筑方案设计大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深入乡村居民点测绘,直接感受工程实际,调动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积极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2008年以来,获批立项30余项,参加项目开发研究的学生达到150余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传统知识与土木工程现代技术相结合
将传统知识与土木工程最新技术讲座相结合。教师除结合楼盖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多层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外,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最新科学技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