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院研究生赴武汉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术会议

发布人:城建教学科研办    发布时间:2025-11-04     点击:

(通讯员 胡韬源)第十一届全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术会议于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湖北武汉召开,国内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本次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主办,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搭建起人工智能赋能的土木工程结构控制与监测最新成果交流合作平台,集中展现数字技术与多学科交叉催生的创新成果,探讨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助力我国该领域技术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保障工程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

我院2024级研究生胡韬源在“结构超声智能监测与健康诊断”分会场中以“基于声发射和无监督机器学习的钢-UHPC组合结构粘结界面损伤模式识别”为题作汇报,其研究以钢-UHPC组合结构粘结界面为研究对象,以直剪试验、声发射(AE)技术、模糊C均值(FCM)无监督聚类及随机森林(RF)算法为基础,围绕粘结界面损伤演化监测及破坏模式识别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该类组合结构粘结界面在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机制与破坏特性,为优化钢-UHPC组合结构的设计方案、提升粘结界面的承载稳定性,以及实现结构全生命周期维护及损伤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我院2024级研究生张思思在“结构超声智能监测与健康监测”分会场中以“基于Lamb波与深度学习的板类结构多损伤智能识别”为题进行了汇报,研究以120 mm×120 mm铝板为研究对象,结合Lamb波主动传感、Transformer-CNN混合深度学习框架及多通道信号融合技术,针对板类结构多损伤位置快速标定与损伤程度量化问题展开研究,旨在克服Lamb波多模态、频散及边界散射导致的信号复杂难题,实现高精度、强泛化的损伤模式自动识别,为提升板类结构在服役期间的健康监测效率、降低传统无损检测的人工成本,以及航空航天、船舶及土木领域薄壁结构的数字化运维与安全预警提供算法支撑。

会议期间,我院研究生认真聆听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并主动虚心请教、积极交流探讨。此次学术交流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深化了对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认知,更启迪了创新思路,为科学规划个人学术与职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审核 朱国庆  编辑 杨洁晶)